北京中国充电桩市场和发展模式展望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的“加油站”,是实现交通领域“双碳”目标的必要保障。近两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和充电桩建设运营市场迎来巨大发展机遇。作为“新基建”的重点领域之一,充电桩成为各地政策在后疫情时代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电动私家车的增多,传统集中场站式充电或单纯公众充电场景难以满足日益旺盛的充电需求以及私家车主特殊的充电补能习惯,中国充电桩建设运营市场和发展模式将迎来新的变化和机遇,以社区、办公楼、商业中心等为主要地点的目的地充电将成为市场重要的发展方向。
最新政策导向
2020年,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配套设施纳入“新基建”,成为七大重点领域之一。由此,充电桩建设运营不断受到政策支持。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连续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充电桩建设运营工作,提出要增加充电桩设施,适度超前布局充电设施和充电网络建设。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对充电桩发展目标、技术创新与试点示范做出了系统部署,为充电桩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23年2月3日,工信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充电桩建设运营的市场需求。地方层面,2023年各地政府工作重点全面转向经济建设、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成为各地扩大消费、促进有效投资、培育新增长点和推动相关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充电桩市场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
充电桩整体保持高速增长,私有桩建设异军突起。在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带动下,中国充电桩市场整体保持了较高速增长态势,其中随着私家电动汽车数量的增长,私人充电桩迎来快速发展阶段。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到521万台,同比增长近100%。其中,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达到183万台,私人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超过340万台。2022年1—12月,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增长约190万台,同比上升225.5%。
市场竞争格局
市场竞争程度加剧,运营商集中度提升。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充电需求的激增,市场竞争程度不断加剧,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从公共充电桩来看,截至2023年1月,中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充电桩数量TOP10占总量的85.5%,其余的运营商占总量的14.5%。共享私桩领域,星星充电拥有约7.4万台共享私桩,占据了96.9%的市场份额。
电动汽车厂商成为充电桩建设运营市场重要角色。近两年,随车配建充电桩数量大幅增长,私桩建设主要为电动汽车厂商售卖车的配套设施。截至2022年5月,比亚迪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最多达136.7万台,占比超过六成,其次是北汽、上汽、理想和蔚来。电动汽车整车厂商在私桩领域的市场地位和话语权占比最大。
充电桩市场新变化新机遇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催生了充电需求的多样性和新变化,这对中国充电桩建设运营市场提供了新要求。
公共领域充电难、慢的问题仍然存在,大功率快充桩将成为主流。2022年全年,公共充电桩桩车增量比为1:8.3,公共领域充电难、充电市场紧张情况仍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同时,当前中国公共充电桩中快充占比仅为四成,且快充功率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出行的充电需求。在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双重催化下,公共领域大功率快充桩建设和占比提升将是必然趋势。
“光储充放”、电能量运营等商业模式将逐渐成熟并成为主要盈利来源。当前,充电桩建设运营仍呈现出“市场大、玩家多、盈利难”的特点。因此,积极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应用场景成为充电桩建设运营商的战略选择。随着光伏平价上网、储能电池成本不断降低,“光储充放”的应用模式逐渐具备商业价值。此外,中国已初步建成“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总体框架,基本具备电力市场运营的物理基础和成熟机制。充电桩参与电能量运营将收获包括售电、电网调节服务、衍生价值和增值服务等多重收益。
以私家车主充电特点为导向的目的地充电成为市场发展新方向。在私家电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私家车主充电需求受到市场的高度重视。如何为新能源私家车主提供便利的充电网络成为当前政府、市场关注重点。充电场景主要转向以居民社区、办公场所、商业中心、工业园区为主要地点的目的地充电。
目的地充电的特点、挑战和思路
市场特点
“充电自由”便利性是目的地充电的最大亮点。目的地充电模式能够在电动汽车到达目的地后,提供即时充电服务,其“随停随充”的特点,可满足车主们对“便利性”充电的需求。其次,目的地充电模式的充电设施一般由专业的服务商运营维护,服务质量和用户的充电体验更为优良。
提高用户粘性是目的地充电的最大优势。目的地充电模式能够满足用户在日常生活、工作、休闲等不同场景下的充电需求,与充电用户的停车活动相结合,避免了额外的时间浪费和停车位冲突,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高效的充电服务。因此,该模式能够促进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提升电动汽车用户的满意度,增加用户的粘性。
面临的挑战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首先,目的地充电往往需要在住宅社区、办公区、产业园区、商超区等人口较为密集地方获取停车位等场地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的租赁费用。同时,充电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技术支持,运营成本较高。此外,目的地充电模式的服务覆盖面需要不断扩大,这样才能发挥目的地充电的优势,而拓展市场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
需要有针对性地调研和解决方案。目的地充电模式需要与目的地业务场景紧密结合,充电设施的布局和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目的地的实际情况。因此,目的地充电需要有针对性的调研和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对调研成本和运营成本是一大考验。
需要解决“多方博弈”的进入困境。目的地充电尤其是面向社区的充电桩建设运营涉及到物业公司、电网公司、居民等相关利益方的利益问题,在安装充电桩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立场。
需要持续的运营管理能力。目的地充电业务的运营管理是保障业务持续开展的关键。在进行目的地充电运营过程中需要解决两大难点。一是用电安全问题,用电不当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二是设备维护保养问题,充电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以保证正常运行。
解决思路
一是加强生态合作,降低建设成本。目的地充电需要的场地、资金等资源巨大,需要与有关利益方合作共建。在资源获取方面,可以通过与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社区充电桩项目。
二是做好前期调研和合作策略。根据不同的目的地周边环境、充电桩数量、充电功率、服务设施等因素特点,企业需要选择合适的社区充电桩站点进行规划和设计,并针对不同目的地场景选择租赁、销售、运营等不同的业务及合作模式。
三是多方参与,协同推进。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沟通机制,寻求最大化利益的平衡点。在充分了解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方案,同时提高居民参与度,增强居民对充电桩的理解和支持。
四是建立完善的运营管理体系。引入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控、故障自动报警等功能,提高维护效率。同时,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机制,包括定期巡检、设备维护保养、故障处理和紧急救援等。
发展方向及机遇
分布式充电将是社区充电桩建设运营的主流。中国人口较为密集,大多数居民社区场地资源和电容资源十分有限,难以支撑集中式充电场站的进入和普及。因此,分布式充电比较符合社区充电需求。一是推进私桩共享和升级,应加大与新能源整车厂商合作力度,升级改造小区私桩,提高私桩共享率。二是在有一定车位和电容资源的社区配建专属充电桩、发展移动充电设备等,推进居民停车、充电一体化发展。三是在社区周边多点布局建设小规模充电场站,利用社区周边空闲场地规划建设配套新能源光储充一体充电桩。
“聚合+停充一体”将成为公共充电最佳模式。办公区、商业中心等城市公共区域充电资源较为紧张,且电费、场地资源成本较高。因此,在公共领域一方面应大力发展第三方聚合充电模式,连接更多充电桩建设运营厂商,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将充电生态服务覆盖到购物、饮食、娱乐等各大服务行业,以生态服务解决用户充电体验痛点。根据不同城市充电市场和政策情况,在重点商圈、重点办公区域适度布局建设“停充一体”充电桩,实现“充电有位、充完即走、价格调控”效果。
“光储充”将是工业园区主要选择。工业园区一般具有较为充裕的场地资源和电力资源,因此,应在工业园区投建较为大型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场站,实现对整个工业园区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覆盖。同时,依托“光储充”一体化充电场站参与调峰调频等电力辅助市场业务以及电能量运营业务,不断丰富和拓展充电桩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
未来展望
产业链供应链成熟,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到“十四五”末,中国充电保障能力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考虑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以及叠加车桩比存在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充电桩的需求将会爆发式增长。根据招商证券预测,2025年中国新增充电桩需求量或超700万个,对应充电桩市场空间超1600亿元。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充电桩的支持力度。后疫情时代,充电桩成为各地政府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有力抓手。同时,在电力市场改革背景下,充电桩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正逐步被打开。未来,预计各地政府将出台更多政策,推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园区、商务区等区域的充电桩建设,提高重点领域充电桩覆盖率,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入充电桩行业,不断降低充电桩建设运营的资金成本。
目的地充电将成为各运营商的市场拓展的关键领域。随着私家车主成为主要充电需求来源,目的地充电必将成为市场各方角逐的关键战场。同时,在目的地充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场地资源支持的前提下,市场竞争程度将提高,运营商集中度也随着竞争的推进不断提升。因此,针对居民社区、办公楼、商业中心、工业园区等不同目的地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目的地充电建设运营模式成为关键。